肝肾综合征概述
肝肾综合征(HRS) 是指在严重肝病时发生的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FARF),临床上病情呈进行性发展。HRS是一种严重肝病伴有的特异性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其最大的特点是这种急性肾功能衰竭为功能性,一般认为此种FARF在病理学方面无急性肾小管坏死或其他明显的形态学异常。
病因和发病机制
-
肾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在严重肝硬化或肝癌晚期肝细胞广泛受损,致肝功能严重损害时,腹腔积液、脱水、上消化道出血及放腹水等均可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反射性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性增高,使入球小动脉收缩,肾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多,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诱发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
假性神经递质增多:肝功能衰竭,血中代谢产物不能被清除,假性神经递质替代了正常末梢交感神经递质,使末梢血管张力减低,引起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肾血流灌注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肝肾综合征。
临床表现
-
氮质血症前期:肝失代偿,血尿素氮(BUN)、尿肌酐(Cr)正常或稍高,Na下降,进行性少尿,对利尿剂不敏感。
-
氮质血症期:血BUN显著升高,Cr中度升高,Na进一步下降。
-
终末期:无尿,血压下降,甚至处于深昏迷状态。
检查
-
尿常规:蛋白阴性或微量,尿沉渣正常或可有少量红细胞、白细胞,透明,颗粒管型或胆染的肾小管细胞管型。
-
尿液检查:尿比重常>1.020,尿渗透压>450mmol/L,尿/血渗透压<1.5,尿钠通常<10mmol/L。
-
血生化检查:
- 低钠血症。
- 血氯低。
- BUN和Scr升高。
- 肝功能异常,如ALT升高、白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胆固醇降低、血氨升高。
诊断
- 有肝脏疾病的证据及肝功能衰竭的表现。
- 24小时尿量<500ml,持续2天以上伴BUN升高。
- 原无肾脏病史(或肾功能正常)。
鉴别诊断
-
单纯肾前性氮质血症:有肾前性因素,如严重低血压、大量利尿、放腹水或失血,试验性补液后肾功能可迅速恢复。
-
急性肾小管坏死:
- 尿钠>40mmol/L。
- 尿/血肌酐<10。
- 尿/血渗透压之比<1。
- 尿比重低,<1.015。
- 尿常规有较多蛋白,细胞管型和颗粒管型。
-
假性肝肾综合征:毒物中毒、严重败血症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同时损害肝及肾引起所谓“假性肝肾综合征”,但它并非由重症肝病引起,鉴别不难。
治疗
-
原发病的治疗:积极改善患者肝脏功能,对改善肾功能有较好作用,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采取手术,放疗、化疗、介入治疗等针对肝内肿瘤及肝硬化的治疗。
-
支持疗法:停用任何诱发氮质血症及损害肝脏的药物,给予低蛋白、高糖饮食,减轻氮质血症及肝性脑病的发展,同时使用保肝降酶药物。
-
去除诱因: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出血、大量排放腔积液、大剂量应用利尿剂、合并严重感染、手术等是肝肾综合征的常见诱因,应予以及时防治。
-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在补充有效血容量的基础上增加尿量及尿钠排泄,积极纠正K、Na、Cl、Mg及酸碱失衡。
-
扩容治疗:使用血浆、全血、白蛋白或右旋糖酐等血浆制剂扩容,同时给予呋塞米(速尿)等,减轻血管阻力,改善肾血流量。
-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应用多巴胺、酚妥拉明可扩张肾脏血管,改善肾血流量,降低肾血管阻力。
-
中医治疗:中药制剂丹参注射液静滴,可治疗功能性肾衰,降低BUN水平。
预后
本病预后不佳,多于发生肝肾综合征后的3~10天内死于肝或肾功能衰竭的各种并发症。
总结
肝肾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主要发生在严重肝病患者中,其特征是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方法包括原发病的治疗、支持疗法、去除诱因、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扩容治疗、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以及中医治疗等。由于本病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