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过敏性紫癜的定义
小儿过敏性紫癜,又称许兰-亨诺氏血管炎或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时期血管炎。它是一种以广泛的小血管炎症为病理基础的疾病,主要影响皮肤、消化道、关节和肾脏等部位的毛细血管壁,使其渗透性和脆性增加,导致出血症状。
病因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感染:如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毒(风疹、水痘等)、寄生虫(蛔虫、钩虫等)感染。
- 食物:如鱼、虾、蟹、鸡蛋、牛奶等动物性异性蛋白。
- 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药物、解热镇痛药等。
- 花粉、虫咬:如花粉、昆虫咬伤等。
- 预防接种:某些疫苗接种也可能诱发过敏性紫癜。
临床表现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皮肤症状:皮肤紫癜是最常见的症状,多见于下肢远端,踝关节周围密集。皮疹初起为小型荨麻疹或粉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继而色泽加深形成红斑,红斑中心发生点状出血,颜色由粉红色渐变成暗紫色,即为紫癜。紫癜可融合成片,最后色泽变为棕色而消退,不留痕迹。
- 消化道症状:腹痛最常见,多为严重绞痛,发生于脐周,也可见于其他部位。可有呕吐,继而可见血便,严重者为血水样大便。
- 关节症状:约半数患儿可有多发游走性关节痛或关节炎,以下肢关节多见。
- 肾脏症状:约有三分之一患儿会发生肾炎,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严重者可发生肾功能减退、氮质血症和高血压脑病。
- 其他症状:少数患者可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昏迷、视神经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诊断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如皮肤病变、急性腹痛、关节痛及尿液改变等。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过敏性紫癜分类诊断标准如下:
- 典型皮肤紫癜;
- 发病年龄<20岁;
- 急性腹痛;
- 组织切片示小静脉和小动脉周围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在上述4条标准中,符合2条或以上者可诊断为过敏性紫癜。
治疗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一般疗法: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饮食宜用免蛋白、少渣半流,有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发病前如有细菌感染,应给予有效抗生素治疗,注意寻找和避免过敏原。
- 激素疗法:对于有消化道出血者,可用氢化可的松静脉点滴,症状消失后可改用强的松口服。对于肾脏病变,激素无显著疗效,可试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
- 其他疗法:如抗凝治疗、静脉滴点山莨菪碱、维生素C等。
预后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预后主要与肾脏病变性质有关。部分病例可迁延数年,但大多数有轻度肾脏损害者都能逐渐恢复,少数重症可伴高血压脑病及慢性肾功能衰竭。
预防
预防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方法包括:
- 注意避免与致敏原接触,如花粉、化学物品、油漆、汽油、尘螨等。
- 过敏体质的儿童不要养宠物,尽量减少与动物皮毛的接触。
- 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不吃不洁瓜果及水生植物,以杜绝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机会。
-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各种感染的免疫力。
-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
- 在病情未痊愈之前,不要接种各种预防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