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饮食调整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饮食建议:
-
限制钠盐摄入
- 如伴有水肿或无水肿但需低盐饮食时,应严格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每日食盐控制在3克左右,同时还需注意酱油、咸菜、酱豆腐等含钠量高的食物摄入。
- 对于无盐饮食的患者,烹调时不添加食盐及酱油,全天供给的钠量应小于700mg;而对于低钠饮食的患者,除了不添加食盐及酱油外,全天供给的钠量应小于500mg。
-
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
- 蛋白质的摄入应根据病情进行调整。在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时,建议蛋白质摄入量为25~30g/d,随着病情稳定,可逐渐增加至40~50g/d,病情稳定后则可按0.8 g/(kg.d)供给。
-
控制能量摄入
- 能量摄入过多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进而加重心脏负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时,推荐每日摄入能量约600kcal,并逐渐加至1000~1500kcal;病情稳定后,能量摄入应以维持理想体重或稍低于理想体重为宜。
-
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
- 碳水化合物容易消化,在胃中停留时间短,排空快,可减少心脏受胃膨胀压迫。建议按300~350g/d供给,宜选食含淀粉及多糖类的食物,避免过多蔗糖及甜点心等,以预防胀气、肥胖和甘油三酯升高。
-
限制脂肪摄入
- 脂肪产能高,不利于消化,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可能使胃饱胀不适,并抑制胃酸分泌,影响消化。应减少总脂肪的摄入,建议每天的摄入量控制在40~60g,尤其肥胖者应注意控制摄入量。
-
根据病情限制水分摄入
- 慢性心力衰竭时水潴留继发于钠潴留,在限钠的同时一般无须严格限制液体量。但考虑到过多的液体量可加重循环负担,建议每日摄入量1000~1500ml,并根据季节与病情增减。如果伴有水肿,推荐限制液体量为1000ml/d。
-
补充矿物质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尿镁排出增多,镁的浓度降低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并诱发洋地黄中毒,因此需要增加镁的摄入。还应注意补钙,因为钙与心肌收缩性密切相关。
-
补充维生素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给予充足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这些维生素有助于保护心肌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饮食调整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营养支持。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可以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