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表现与症状
- 尿液异常
常见血尿(镜下或肉眼可见)、蛋白尿(泡沫尿)、脓尿、乳糜尿等,严重时可出现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 肾功能异常
早期表现为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后期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出现水肿、高血压、贫血、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 -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伴随关节外症状,如皮下结节、指甲皱裂等,且肾损害可能在RA确诊1年以上才被发现。
病理类型
- 原发性肾损害:包括系膜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坏死性血管炎(表现为急进性肾功能减退)、膜性肾病(多继发于药物)等。
- 继发性损害:长期RA或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金制剂)可导致肾淀粉样变(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或间质性肾炎。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等。
- 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CT等观察结构异常。
- 肾活检:确诊金标准,可明确病理类型(如膜性肾病、淀粉样变)及活动性。
治疗与管理
- 原发病治疗:控制RA活动,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等。
- 肾脏保护:停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针对淀粉样变需控制炎症,严重肾衰竭需透析或肾移植。
- 生活方式干预:低盐低蛋白饮食、避免感染和劳累,监测血压及肾功能。
风险提示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需定期监测肾脏功能,尤其长期用药者,早期发现肾损害可延缓进展至尿毒症。若出现尿色异常、水肿或血压升高,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