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包括血栓性浅静脉炎及深部血栓形成。它通常由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引起:
-
血管壁损伤:
- 由于外伤、静脉插管或输入刺激性液体等原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 血管壁损伤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裸露,血小板发生聚集,并释放许多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可加重血小板的聚集,促使血栓形成。
-
血流缓慢:
- 长期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外科手术、妊娠、分娩等原因导致下肢血管受到挤压,血流缓慢、淤滞,从而引发静脉炎等血管疾病。
-
血液高凝状态:
- 血浓度高的病人在下肢创伤、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妊娠及产后等情况下,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
- 当静脉血管受到挤压后,血小板迅速聚集黏附损伤部位,同时释放出凝血因子,这些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循环,血液成分改变,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为静脉炎形成提供温床。
临床表现
血栓性静脉炎主要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行的红、肿、痛和明显的压痛,并可触及索状静脉。具体症状根据病变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
浅层静脉炎:
- 多发于四肢或胸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2到5公分,长的如柳条,压痛明显。
- 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到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
- 一般患肢无水肿,全身无症状。
-
深部静脉炎:
- 好发于下肢的小腿、胸静脉及股骼静脉,前者为小腿肿胀,后者以大腿肿胀为主。
- 患肢肿胀呈筒状,伴疼痛,行走加剧,远端有压迹,皮肤浅灰紫,浅静脉扩张明显。
- 约1到2个月后,患肢胀疼可渐缓和,但肿胀往往朝轻暮重,与活动有关。
- 少数转为慢性的静脉回流障碍,患肢浅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周围炎,甚至淤血性下肢溃疡感染。
检查诊断
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 静脉压测定: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侧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 超声检查:二维超声显像可直接见到大静脉内的血栓,配合Doppler测算静脉内血流速度,并观察得呼吸和压迫动作的正常反应是否存在。
- 放射性核素检查:125I纤蛋白原扫描用于本病的诊断。
- 阻抗容积描记法(IPG)和静脉血流描记法(PRG):用于测量在生理变化条件下静脉容积的改变。
- 深静脉造影:从足部浅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在近心端使用压脉带,很容易使造影剂直接进入到深静脉系统,如果出现静脉充盈缺损,即可作出定型及定位诊断。
治疗
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卧床休息: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直至水肿及压痛消失。
- 抗凝治疗:使用抗凝剂防止血栓增大,并可起动内源性溶拴过程,可用肝素静脉注射。
- 机械性阻隔方法:如因出血素质而不宜用抗凝治疗者,预防肺栓塞可用机械性阻隔方法。
- 溶拴治疗:如尿激酶有一定的效果,虽不能证明预防肺栓塞方面优于抗凝治疗,但如早期应用,可加速血栓溶解,有利于保护静脉瓣,减少后遗的静脉功能不全。
- 中药治疗:可根据病变属性治疗,如属阳性,加减四妙勇安汤治疗,属阴性的,加减阳和汤治疗。
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