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类型及特点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 最常见类型,占位置性眩晕的90%以上。
- 根据受累半规管分为:
- 后半规管型:躺下、翻身时诱发,眩晕持续<30秒,伴垂直向上眼震。
- 水平半规管型:翻身或快速转头诱发,眩晕持续<60秒,眼震朝向地面。
- 嵴帽结石型:侧卧诱发,眩晕持续>3分钟,眼震远离地面。
-
中枢性位置性眩晕
- 较少见,多由脑部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疾病)引起,眩晕持续时间较长,眼震方向固定。
典型症状
- 眩晕发作与体位强相关,静止后缓解。
- 可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自主神经症状。
治疗与预防
- 手法复位:BPPV的首选疗法,通过特定头位变动使耳石归位,有效率可达80%以上。
- 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如前庭抑制剂),但无法根治。
- 康复训练:改善平衡功能,减少复发。
- 预防措施:避免头部剧烈运动、及时治疗耳部疾病、补充维生素D等。
若频繁发作或伴随听力下降、头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耳鼻喉科或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