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概述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疾病特点
- 铜代谢障碍: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铜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引起铜代谢障碍,导致铜在体内各组织中异常沉积。
- 多器官受累:主要影响肝脏和神经系统,也可累及肾脏、角膜等器官。
- 遗传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母双方均为携带者时,子女有25%的患病概率。
临床表现
肝病症状
- 食欲不振、疲乏、嗜睡。
- 黄疸、腹痛。
- 肝大、脾大。
- 转氨酶升高。
-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肝功能衰竭等。
神经症状
- 肌张力障碍、姿势异常、精细动作困难。
- 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 肢体舞蹈样及手足徐动样动作。
- 静止性、意向性或姿势性震颤。
- 运动迟缓、帕金森样表现等。
精神症状
- 幼稚行为、攻击行为。
- 性格改变、易激惹。
- 强哭强笑、欣快、躁狂、抑郁、淡漠等。
- 幻觉、妄想等精神分裂症样表现。
眼部症状
- Kayser-Fleischer环(K-F环):角膜近角膜缘处的含铜棕绿色环,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他症状
- 贫血、下肢水肿、血尿。
- 关节痛、肌肉萎缩、肌无力等。
诊断
主要诊断依据
- 血清铜蓝蛋白及铜氧化酶活性降低。
- 尿铜增高。
- 肝铜量显著升高。
- 裂隙灯检查发现K-F环。
- 影像学检查(CT、MRI)显示脑部病变。
- 基因检测发现ATP7B基因突变。
治疗
治疗目标
- 排除体内过多的铜,建立体内铜代谢负平衡。
主要治疗方法
- 低铜饮食:避免富含铜的食物,如肝脏、海鲜、坚果、巧克力等。
- 药物治疗:
- 锌剂:竞争抑制铜的吸收,促进铜的排泄。
- 驱铜药物:如二巯基丙醇、二巯丁二酸、二巯丙磺酸钠、D-青霉胺等。
- 曲恩汀:常作为青霉胺不耐受患者的替代药物。
其他治疗
- 护肝治疗及改善脑功能药物治疗。
- 中药治疗:如大黄、黄连、黄芩、半枝莲等,促进铜排泄。
预后
- 早期诊断和治疗:患者可有正常的生活和寿命。
- 未及时治疗:可致残或导致死亡。
预防
- 家族筛查:家族中出现患儿时,应进行ATP7B基因检测,父母进行携带者检测,其他同胞需加强检测。
- 产前检查:致病基因携带者在怀孕时做好产前检查。
- 试管婴儿技术:致病基因携带者可以考虑使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进行怀孕。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多学科的合作进行诊断和治疗。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有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