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分类
ALS属于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的疾病,表现为肌肉无力、萎缩、肌束颤动等症状。2018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2. 病因
- 遗传因素:约10%的病例为家族性,与特定基因突变相关。
- 环境因素:包括重金属中毒、有机溶剂暴露、吸烟、过度体力劳动等。
- 其他假说:如神经毒性物质累积(谷氨酸)、自由基损伤、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
3. 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非对称性肢体无力(如手指笨拙、下肢易绊倒)、肌肉跳动或萎缩。
- 进展期症状:
- 肌肉无力和萎缩扩展至躯干、颈部及面部肌肉。
- 延髓麻痹:舌肌萎缩、吞咽困难、言语不清。
- 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 晚期并发症:呼吸肌麻痹、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等,是主要死因。
4. 诊断
- 临床评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如肌张力、腱反射)及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测定)。
- 影像学检查:排除颈椎病、脊髓病变等其他疾病。
5. 治疗
- 药物治疗:
- 利鲁唑:延缓病情进展,但可能引起疲乏、恶心。
- 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改善神经功能。
- 支持治疗:
- 营养管理(如胃造瘘术)、呼吸支持(无创通气或气管切开)。
- 康复训练、心理干预及对症治疗(如控制痉挛、疼痛)。
6. 预后
ALS目前无法治愈,多数患者在发病后3-5年内因呼吸衰竭死亡。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病例或研究进展,可参考相关医学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