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详细介绍:
1. 定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从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它属于急性脑卒中的范畴,占脑卒中的10%左右。
2. 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包括:
- 剧烈头痛:患者常描述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呈胀痛或爆裂样,难以缓解。
- 恶心呕吐:伴随头痛出现,有时表现为喷射状呕吐。
- 颈项强直:由于脑膜刺激征阳性,患者颈部僵硬,活动受限。
- 精神症状:如欣快感、幻觉、烦躁或谵妄。
-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脑心综合征、消化道出血、急性肺水肿、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如肢体麻木、复视、偏瘫等)。
3. 原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包括:
- 颅内动脉瘤破裂:最常见,占50%-85%。
- 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青少年多见,约占2%。
- 其他原因:脑底异常血管网病、夹层动脉瘤、血管炎、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过量饮酒、既往动脉瘤病史等。
4. 诊断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通常通过以下方法:
- 头颅CT扫描:为首选检查,可显示基底池等高密度影。
- 核磁共振(MRI):在发病数天后,CT敏感性降低时,MRI可辅助诊断。
- 脑血管造影:确诊病因的关键手段,尤其是颅内动脉瘤。
- 腰穿脑脊液检查:在CT和MRI无法确诊时,通过脑脊液性状观察确诊。
5. 治疗方法
治疗目标是防止再出血、血管痉挛及脑积水,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 一般治疗:
- 绝对安静卧床,避免情绪激动。
- 保持气道通畅,预防便秘。
- 药物治疗:
- 止血、脱水、防止血管痉挛的药物。
- 抗纤溶药物预防再出血。
- 外科手术:
- 动脉瘤夹闭术或切除术。
- 介入治疗:
- 动脉瘤栓塞或动静脉畸形栓塞。
6. 预后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40%-50%,存活者中约一半会遗留永久性残疾。
- 再出血风险:未经治疗的患者中,约20%死于再出血,多发生在出血后几天。
- 长期影响:患者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或肢体活动障碍。
7. 预防与建议
- 重视突发头痛:如出现剧烈头痛或头痛模式改变,应立即就医。
- 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和饮酒。
- 定期检查:有动脉瘤病史或家族史者应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
如果您或身边的人出现类似症状,请尽快就医,以降低风险并争取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