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因素
患者常存在免疫调节异常,炎症因子分泌过多导致肠道黏膜持续炎症和屏障功能损伤。部分研究还发现患者体内存在抗结肠上皮细胞抗体,提示免疫系统可能攻击自身组织。 -
遗传因素
疾病在家族中发病率较高,直系亲属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5%-30%,提示遗传易感性。双胞胎研究进一步支持遗传相关性。 -
环境因素
发达国家发病率更高,可能与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食结构变化)、阑尾切除术史、避孕药使用等因素相关。我国近年来发病率上升或与生活条件改善带来的饮食西化有关。 -
肠道微生态失衡
肠道菌群种类、数量异常可能破坏黏膜屏障功能,诱发非特异性炎症反应。部分患者发病前有肠道感染史,提示病原体可能作为诱因。 -
其他诱因
- 精神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能加重病情。
- 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对牛奶等食物过敏,禁食后症状可缓解。
- 神经内分泌因素:肠道神经系统异常可能参与炎症调控。
溃疡性结肠炎是遗传易感个体在环境因素作用下,免疫系统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治疗主要通过调节免疫、控制炎症及改善肠道微生态来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