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表现
-
典型症状:
- 腹泻:频繁水样便或黏液脓血便,可能伴随脱水、电解质紊乱。
- 腹痛腹胀:多为隐痛或绞痛,可能伴随食欲不振。
- 发热:轻度至中度发热,常伴随寒战、乏力。
- 呕吐:严重时可导致电解质失衡。
-
急慢性差异:
- 急性肠炎:起病急,以恶心、呕吐、腹泻为主,病程短(通常数日至数周)。
- 慢性肠炎:病程超过2个月,表现为反复腹痛、腹泻,可能伴随体重下降或贫血。
二、常见病因
-
感染性因素:
- 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多因食物或水源污染引发。
- 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常见于婴幼儿或集体感染。
- 寄生虫:如阿米巴、鞭毛虫,多与卫生条件差相关。
-
非感染性因素:
- 自身免疫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 药物或治疗:长期滥用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或放射治疗。
- 过敏或饮食: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或摄入刺激性物质。
三、治疗与预防
-
治疗方法:
- 感染性肠炎:细菌感染需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环丙沙星),真菌感染用抗真菌药物,病毒性肠炎以补液为主。
- 对症治疗:止泻药(如蒙脱石散)、调节肠道菌群(如益生菌)、补充电解质。
-
预防措施:
- 饮食卫生:食物彻底煮熟,避免生食,饮用安全水源。
- 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
- 疫苗接种:如轮状病毒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
四、何时就医?
若出现严重脱水(无尿、眼窝凹陷)、持续高热(>39℃)、血便或剧烈腹痛,需立即就医。慢性肠炎患者应定期复查,警惕并发症(如肠穿孔、癌变)。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类型(如细菌性、病毒性肠炎)或治疗细节,可参考相关医学指南或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