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病因
-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60%~90%的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可培养出幽门螺杆菌,是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
饮食习惯:长期饮用浓茶、烈酒、咖啡、过热或过冷的食物,以及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导致胃黏膜的反复损伤,逐渐引起胃黏膜炎症,进而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反应是萎缩性胃炎的有关病因,在患者血液、胃液或萎缩黏膜的浆细胞内,常可找到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
-
遗传因素:恶性贫血家庭成员中PCA、IFA阳性率高,且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较高,说明遗传因素在萎缩性胃炎发病中占有一定地位。
-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机能逐渐退化,容易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伤,从而增加萎缩性胃炎的风险。
-
其他因素: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吸烟、放射治疗溃疡病或其他肿瘤等,也可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引发萎缩性胃炎。
症状表现
-
消化不良症状:多数患者可出现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表现,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
-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以及疲软、舌炎、肢体麻木等情况,这可能与维生素B12吸收不良有关。
并发症
-
胃出血:由于胃黏膜萎缩变薄、血管显露,进食粗糙食物后易导致胃出血,表现为呕血和黑便。
-
贫血:一是缺铁性贫血,由于营养吸收障碍导致;二是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因内因子缺乏致使维生素B12减少所致。
-
胃溃疡:胃黏膜糜烂进一步发展可形成溃疡,表现为胃部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
癌前病变:少数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过长期发展,忽略不治有出现癌变的风险。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对于出现相关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治疗,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