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的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现象,它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特征。黄疸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溶血性黄疸
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非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引起黄疸。
-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 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异型输血后溶血、蚕豆病、恶性疟疾、药物或毒物引起的溶血等。
2. 肝细胞性黄疸
由于肝细胞广泛受损,导致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障碍,引起黄疸。
- 病毒性肝炎:如甲型、乙型、丙型等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包括酒精性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等。
- 中毒性肝炎:如药物性肝损伤、毒物引起的肝损伤等。
- 其他:如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等。
3. 胆汁淤积性黄疸
由于肝内或肝外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流动受阻,引起黄疸。
- 肝内胆管阻塞:如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病)等。
- 肝外胆管阻塞:如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肿瘤及蛔虫等阻塞。
4.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由于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有先天性缺陷,引起黄疸。
- Gilbert综合征: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障碍。
- Dubin-Johnson综合征:结合胆红素的转运及向毛细胆管排泌功能发生障碍。
黄疸的治疗重点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肝细胞性黄疸可能需药物治疗,胆道结石、肿瘤可能需要手术治疗。部分重度黄疸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液净化治疗。黄疸的预后取决于引发黄疸的基础病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