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分型
十二指肠溃疡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或黏膜防御功能减弱,导致十二指肠黏膜被胃酸腐蚀形成的局部破损,严重时可穿透血管或肠壁引发出血、穿孔。根据溃疡深度可分为:
- 糜烂:局限于黏膜浅层;
- 急性溃疡:穿透黏膜肌层至黏膜下层;
- 慢性溃疡:深度较深,可能伴发胃溃疡。
2. 病因与高危因素
- 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破坏黏膜屏障)、胃酸分泌过多(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
- 诱发因素:大量饮酒、吸烟、精神压力、遗传易感性等。
3. 典型症状
- 疼痛规律:空腹时(餐前或夜间)上腹钝痛、胀痛,进食后缓解,约2/3患者有此节律性。
- 伴随症状:反酸、嗳气、恶心、黑便(消化道出血)、体重下降等。
- 严重并发症:穿孔(突发剧烈腹痛)、大出血(呕血、黑便)、幽门梗阻(呕吐宿食)。
4. 诊断与治疗
- 诊断:胃镜检查(直接观察溃疡形态)、幽门螺杆菌检测(尿素呼气试验或胃镜活检)。
- 治疗原则:
- 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抑制胃酸;铋剂保护黏膜;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阿莫西林)。
- 手术:仅用于并发症(如穿孔、大出血)或药物无效者,如胃大部切除术。
5. 日常管理建议
- 饮食:规律进食、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咖啡、酒精;以易消化食物为主。
- 生活习惯:戒烟、缓解压力、避免长期服用刺激性药物。
- 定期复查:尤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或溃疡反复发作者,需监测病情。
总结
十二指肠溃疡具有慢性、周期性发作的特点,需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有效控制。若出现规律性上腹痛、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