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循环系统疾病,其主要病因和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肺栓塞的定义及主要病因
肺栓塞是指血液中的栓子(如血栓、脂肪、空气、羊水等)通过循环系统进入肺动脉或其分支,阻塞肺血管,导致肺循环障碍。其中,血栓栓塞是最常见的类型,占肺栓塞的绝大多数。
2. 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
血栓的形成通常与以下三要素有关:
- 血液高凝状态:如长期服用避孕药、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等。
- 血流缓慢:如长期卧床、手术后制动、长途旅行等。
- 血管内皮损伤:如手术、外伤、炎症等。
3. 常见病因及高危因素
(1)血栓来源
- 下肢深静脉血栓:占血栓来源的80%,尤其是腘静脉到髂静脉段的血栓。
- 其他静脉血栓:盆腔静脉、上肢静脉、颈部静脉等。
(2)高危因素
- 基础疾病:如房颤、心衰、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肿瘤等。
- 生活方式:如久坐不动、长途旅行、肥胖、吸烟。
- 特殊生理状态:如妊娠、产后、口服避孕药。
- 遗传因素:如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蛋白C或S缺乏。
(3)少见病因
- 羊水栓塞:常见于剖宫产或顺产过程中。
- 脂肪栓塞:常见于骨折或手术过程中。
- 空气栓塞:多见于医疗操作或潜水事故中。
4. 临床表现及诊断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咯血、晕厥甚至猝死。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D-二聚体)和影像学检查(如CT肺动脉造影)。
5. 治疗方法
肺栓塞的治疗主要包括:
- 抗凝治疗:用于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
- 溶栓治疗:用于大面积肺栓塞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
- 介入或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禁忌的患者。
总结
肺栓塞的病因复杂多样,其中血栓栓塞是最主要的类型,其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和血管内皮损伤密切相关。了解高危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如避免久坐、术后早期活动、控制体重等)对降低肺栓塞风险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