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依据
-
流行病学史
患者多有钩虫流行区(如农村、农田)赤足劳作或接触污染土壤的暴露史。 -
临床症状
- 早期症状:低热、咽痒、干咳、痰中带血、夜间加重,部分伴哮喘样发作(如喘息、呼吸困难)。
- 皮肤症状:钩蚴性皮炎,表现为手足部红色丘疹、疱疹伴剧烈瘙痒,多见于暴露部位。
- 贫血表现:长期感染可导致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超过正常值50%)。
- 粪便检查:发现钩虫卵可确诊肠道感染,但肺部感染时可能阴性。
- 痰液检查:哮喘发作时痰中可检出钩蚴幼虫。
- 血清免疫试验:钩蚴补体结合试验或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阳性。
- PCR检测:检测痰液或组织中钩虫DNA,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
影像学检查
- X线/CT:早期表现为肺门阴影模糊、肺纹理增多,随后出现散在斑片状或结节状浸润影,多在2周内自行消退。
二、诊断原则
需综合以下条件:
- 典型病史与症状:结合流行区暴露史及呼吸道症状。
- 实验室与影像学证据: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病原学检测阳性或影像学特征性改变。
- 排除其他疾病:如肺炎、肺结核等,需通过病原学或病理学鉴别。
三、注意事项
- 早期诊断:症状轻微者易漏诊,需结合实验室检查提高准确性。
- 治疗验证:驱虫治疗(如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后症状改善可辅助确诊。
建议疑似患者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检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