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低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压力测量,具体如下:
一、核心临床症状
-
体位性头痛
- 头痛在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平卧位后缓解或消失,多表现为双侧枕部、额部或全头痛,可伴恶心、呕吐、颈部僵硬。
- 部分患者可合并眩晕、视力模糊、耳鸣等神经系统症状。
-
脑膜刺激征
- 约50%患者出现颈部抵抗或颈项强直。
二、影像学特征
-
MRI典型表现
- 硬脑膜强化、脑组织下移(如小脑扁桃体下疝)、硬膜下积液、脑室缩小等。
- 脊髓MRI或CT脊髓造影可定位脑脊液漏出部位。
-
排除其他病变
- 需通过影像学排除颅内占位、出血等器质性病变。
三、脑脊液压力测量
- 腰椎穿刺
- 侧卧位脑脊液压力低于60mmH₂O是重要诊断依据,部分标准采用压力<80mmH₂O。
- 需注意:少数患者脑脊液压力可能正常,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四、辅助诊断方法
-
放射性核素脑池显像
- 用于定位脑脊液漏,但阳性率约60%。
-
实验室检查
- 血液生化及脑脊液常规分析,排除感染、炎症等继发因素。
五、诊断流程
- 典型体位性头痛+脑脊液压力降低(<60mmH₂O)即可确诊。
- 若压力处于临界值或正常范围,需结合MRI特征及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注:不同文献对脑脊液压力阈值存在差异(60mmH₂O vs. 80mmH₂O),可能与疾病分型或检测方法相关,临床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