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病毒治疗
- 早期干预:若母亲确诊为艾滋病患者,孕期需规范用药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通常在6-12小时内)启动抗病毒治疗,首选方案为阿巴卡韦(或齐多夫定)+拉米夫定+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以抑制病毒复制并延缓疾病进展。
- 药物监测: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肝肾功能,根据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二、免疫功能支持
- 免疫调节剂:如阿地白介素(IL-2)、人白介素12(IL-12)等,可增强免疫细胞活性,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静脉丙种球蛋白:适用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反复感染者,可减少细菌感染风险并缩短住院时间。
三、抗感染与并发症管理
- 机会性感染治疗: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易发感染,需根据病原体(如真菌、病毒、细菌)选择针对性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
- 并发症预防:密切监测肺部感染(如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慢性腹泻等,及时干预以降低死亡率。
四、营养与生活护理
- 科学喂养:优先母乳喂养(若母亲未感染HIV),避免混合喂养以减少传播风险。母亲若感染HIV,需避免母乳喂养并选择配方奶。
- 日常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继发感染;定期复查生长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
五、心理与社会支持
- 家庭关怀:为患儿家庭提供心理疏导,减轻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 定期随访:建议每3-6个月复查免疫功能及病毒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
- 避免延误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未干预患儿5岁前死亡率极高。
- 疫苗预防:目前尚无有效HIV疫苗,阻断母婴传播是主要预防手段。
若发现新生儿有生长迟缓、持续发热、慢性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完善HIV抗体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