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方法
-
急性发作期处理
- 物理刺激: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儿,可尝试压迫颈动脉窦(需专业人员操作)、刺激咽部引发恶心或改良Valsalva动作(如深吸气后屏气)等迷走神经刺激法终止发作。
- 药物治疗:若物理方法无效,需遵医嘱使用普罗帕酮、胺碘酮、洋地黄类药物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儿,需立即进行电复律。
-
长期管理
- 射频消融术:适用于频繁发作或药物控制不佳的患儿,通过微创手术消除异常传导通路,达到根治目的。婴幼儿需在专科医院由专业医师操作。
- 药物维持:部分患儿需长期服用药物(如地高辛),需定期复查心电图及药物浓度,根据体重调整剂量。
二、日常调理与预防
-
生活管理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或情绪激动。
- 适度运动:选择散步、慢跑等低强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动过速。
- 预防感染:注意保暖,减少感冒等感染风险。
-
饮食调理
- 低盐低脂:以高蛋白、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 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加重心脏负担,婴幼儿需坚持母乳喂养。
-
定期监测
- 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评估心脏功能。
- 若出现心悸、晕厥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三、注意事项
- 避免诱因:减少二手烟暴露,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以防感染。
- 心理调节:家长需帮助患儿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紧张或过度兴奋。
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护理,多数患儿可有效控制病情。若发作频繁或症状加重,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