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依据
-
流行病学资料
- 发病于春夏季(5-8月),有蜱叮咬史或饮用流行区生乳制品史。
- 多见于东北、西北林区等疫区职业人群(如伐木工人)。
-
临床症状
- 典型表现:急起高热(可达40℃以上)、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如Kernig征、Brudzinski征阳性)。
- 神经系统损害:意识障碍(嗜睡、昏迷)、肌肉弛缓性瘫痪(多见于颈部及上肢)、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
- 分型:
- 轻度:发热伴头痛、恶心,血清抗体阳性,一周内恢复。
- 中度:上述症状加重,出现脑膜刺激征。
- 重度:出现瘫痪、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病死率高。
-
实验室检查
- 血清学检测:
- 特异性IgM或IgG抗体阳性(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法)。
- 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
- 病毒分离:脑脊液或脑组织病毒分离阳性(阳性率较低)。
- 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升高。
- 分子生物学检测:RT-PCR检测病毒RNA(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 血清学检测:
二、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区分:
- 流行性乙型脑炎:多见于夏秋季,以惊厥、昏迷为主,肢体强直性瘫痪较多。
-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对称性肢体瘫痪,伴感觉异常,脑脊液呈蛋白细胞分离。
- 结核性/化脓性脑膜炎:病程较长,脑脊液改变更显著(如糖降低)。
三、处理原则
- 轻度患者:对症支持治疗(降温、补液)。
- 中重度患者:防治脑水肿、维持呼吸通畅,早期使用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或干扰素。
- 恢复期:理疗、针灸等促进功能恢复。
四、预防
- 疫苗接种:进入林区前3个月接种疫苗,有效期约1年。
- 个人防护:穿长袖衣裤、使用防蜱剂,避免蜱叮咬。
以上诊断标准综合了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需由专业医生结合具体病例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