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介导性肾脏病的治疗需根据疾病类型、严重程度及个体差异制定综合方案,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一、药物治疗方案
-
糖皮质激素
-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免疫细胞活性减轻肾脏损伤。
- 适用情况:急性发作期或伴有严重全身症状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
- 常用药物:泼尼松、甲泼尼龙(可口服或静脉注射)。
-
免疫抑制剂
- 作用机制:干扰T/B淋巴细胞功能,减少自身免疫反应。
- 适用情况:慢性进展型、难治性病例或风湿免疫疾病相关者。
- 常用药物:环磷酰胺(口服/静脉)、吗替麦考酚酯(肝肾毒性低)。
-
生物制剂
- 作用机制:靶向清除B淋巴细胞或阻断特定免疫信号通路,减少抗体产生。
- 适用情况:传统治疗无效的特定类型(如狼疮性肾炎、原发性小血管炎)。
- 常用药物:利妥昔单抗(需静脉输注,疗程数月至一年)。
-
辅助药物
- 降压药:贝那普利等用于控制肾性高血压。
- 抗凝/抗血小板药: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适用于高凝状态或血栓风险者。
二、非药物治疗方案
-
血浆置换
- 作用:快速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如基底膜肾病)。
- 适用情况:急性重症或抗体介导的快速进展性肾病。
-
免疫吸附治疗
- 作用:特异性清除致病抗体,疗效优于血浆置换但费用较高。
-
替代治疗
- 透析:适用于肾功能急剧恶化或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腹膜透析)。
- 肾移植:终末期患者的长期解决方案。
三、一般管理措施
- 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避免感染及过度劳累。
- 监测指标:定期评估肾功能、免疫指标及药物副作用(如血常规、肝肾功能)。
四、个体化治疗原则
- 急性期:优先使用激素冲击或联合血浆置换控制病情。
- 慢性期:以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为主,必要时联用生物制剂。
- 终末期:需依赖透析或肾移植。
注:具体方案需结合病理类型(如膜性肾病、狼疮性肾炎)及患者耐受性调整,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