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血管性高血压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但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患儿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以下是对该疾病的详细分析:
-
病因
- 先天性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是国外报道的小儿和青少年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病变多发生于肾动脉的中段或远段,常累及分支。
-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我国成人和小儿发生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多见于10岁以上女童,婴幼儿中少见,基本病变是动脉中层的弹力纤维组织增生变性和不同程度的小圆形细胞浸润,最终导致血管壁增厚,疤痕形成,血管壁弹性消失,管腔狭窄或动脉瘤样膨出。
- 其他:如肾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肾动脉静脉瘘、肾动脉瘤、移植后肾动脉狭窄及先天性肾动脉异常等,也可能导致肾血管性高血压。
-
症状
- 高血压表现:血压升高显著,且难以控制,可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抽搐、甚至昏迷。
- 靶器官损害:可出现高血压脑病和脑卒中、左心室肥厚合并舒张功能障碍、充血性心衰竭及肾功能减退等并发症。
- 其他症状:部分患儿可在上腹部或背部听到血管收缩期杂音或伴有轻度震颤,还可能有间歇性跛行、腰痛、臀部放射痛等下肢供血不足的现象。
-
检查诊断
- 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等,以了解患儿的基本身体状况和病情程度。
- 影像学检查如肾脏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可明确肾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
- 肾动脉造影是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金标准,能够清晰地显示肾动脉的解剖结构和血流情况。
-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以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和保护肾功能。
- 介入治疗:包括经皮腔内肾血管成形术、肾动脉支架置入术等,可使肾动脉狭窄得以解除,改善肾脏供血,从而有效控制血压。
-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肾动脉狭窄严重、介入治疗无效或存在其他复杂病变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肾动脉重建术、肾切除术等。
小儿肾血管性高血压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但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多数患儿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血压变化,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