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脏猝死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以及其他辅助检查。以下是详细的诊断标准:
1. 病史及体格检查
- 病史: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数分钟或数天可能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
- 体格检查:心脏性猝死的患者在发病时通常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面色苍白或发绀、瞳孔散大等
2. 心电图检查
- 心电图(ECG):心电图是诊断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工具。常见的心电图表现包括:
- 心室纤维颤动(VF):心室肌无序的快速颤动,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
- 心室静止:心脏电活动完全停止。
- 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显示有心电活动,但心脏无有效机械收缩。
- 心肌肥厚:QRS波群高电压和侧壁导联明显的间隔部Q波的出现可能是猝死的危险因素
- 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出现右束支阻滞,6个月的猝死风险约30%
3.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
- 动态心电图:可以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活动,帮助诊断室性心律失常等心律失常问题。动态心电图发现的室性心律失常对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明确的预测价值
4. 运动试验
- 运动试验:通过一定量的运动增加心脏负荷,并在运动的同时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对已知或疑似冠心病的个体进行评估
5. 心室晚电位(VLP)
- 心室晚电位:心室晚电位是体表记录到的局部心室延迟碎裂电活动,一般出现在QRS终末部并可延伸到ST内,呈高频(20~80Hz)、低幅(≤25μV=碎裂波),持续10s以上。心室晚电位在预测患者发生致命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6. 其他辅助检查
- 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检测是否存在心肌肥厚、心腔内血栓、心脏破裂等
- 冠状动脉CT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冠脉的走形、结构,以及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
- 冠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特殊形状的心导管注入含碘对比剂,在不同投射方位下摄影可使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得到清楚显影
- 血液检查: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主要生物化学标志物包括心肌蛋白及心肌酶等,如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等
7. 鉴别诊断
- 晕厥、癔症或癫痫:临床上需与这些疾病进行鉴别
老年人心脏猝死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