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代谢疾病。以下是关于这种疾病的详细信息:
疾病概述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hereditary fructose intolerance,HFI)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由于人体编码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B(fructose-1,6-bisphosphate aldolase,醛缩酶B)的ALDOB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人体缺乏B型醛缩酶,从而引发1-磷酸果糖在肝脏、肾、肠中大量堆积
症状表现
- 1.急性症状:患者在摄入果糖后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心慌、出汗、乏力、震颤、抽搐甚至昏迷
- 2.慢性症状:长期摄入果糖会导致生长迟缓、肝功能损害、黄疸、腹水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肝肾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
该病是由于ALDOB基因突变导致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B活性缺失或降低,果糖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引发低血糖、肝损伤等症状
诊断
1.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发现ALDOB基因突变,从而确诊
2.果糖耐受试验:静脉注射果糖,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低血糖反应,但这种方法有一定风险
3.血液生化检查:急性期可出现低血糖、血清果糖、乳酸、丙酮酸、尿酸、游离脂肪酸明显增高,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增高等肝损害表现
治疗
1.饮食控制:严格限制果糖摄入,包括水果、蜂蜜、高果糖玉米糖浆等。饮食中需选择低果糖或无果糖的食物,如大米、土豆、瘦肉等
2.对症治疗:急性发作时需立即就医,补充葡萄糖以纠正低血糖,必要时进行肝保护治疗
3.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如乳果糖,以促进果糖代谢
预后
如果能在发生严重器官损害之前发现并开始正确治疗,可减轻症状,恢复正常生长发育。部分患儿有肝肾损害及尿路结石,治疗后逐渐好转
结论
小儿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和医疗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