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诊断依据
-
典型三联征
- 溶血性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可低至30~50g/L),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碎片、异型红细胞(如三角形、盔形细胞)。
-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常低于150×10⁹/L,部分患儿可低至10×10⁹/L,伴皮肤瘀斑、鼻出血等出血倾向。
- 急性肾衰竭:少尿或无尿、水肿、高血压,尿检显示血尿(镜下或肉眼可见)、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血生化提示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及代谢性酸中毒。
-
前驱症状
- 约80%患儿有前驱感染史,如腹痛、腹泻(可为血便)、呕吐、发热等,多由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如O157:H7)感染引发。少数病例与肺炎链球菌、病毒感染或遗传因素相关。
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
血液检查
- 血常规:贫血、血小板减少,网织红细胞升高。
-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加,但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阴性。
- 血生化: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提示溶血,血钾、尿酸增高,肾功能异常。
-
尿液检查
- 尿常规:血尿(以变形红细胞为主)、蛋白尿、管型尿,严重者可见血红蛋白尿。
-
肾组织活检
- 光镜下可见肾小球内皮细胞肿胀、微血管栓塞(如纤维素样血栓),免疫荧光显示IgM、C3沉积,电镜可见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及血小板血栓。
三、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区分: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多见于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更突出。
- 急性肾小球肾炎:无血小板减少及溶血表现。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有皮肤紫癜病史,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
- 感染性腹泻:需通过病原学检查排除细菌性肠炎。
四、分型与辅助诊断
- 典型HUS(D+HUS):90%病例与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相关,需结合粪便细菌培养或血清学检测。
- 非典型HUS(D-HUS):多与补体调节基因突变(如CFH、C3)或药物相关,需基因检测及补体功能评估。
总结
诊断需满足三联征(溶血、血小板减少、肾衰竭)并排除其他疾病,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肾活检)是关键。早期识别及治疗(如血浆置换)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