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部症状
- 疼痛与红肿
被咬部位会出现明显刺痛或持续性钝痛,伴随皮肤发红、肿胀,触摸时可能感觉硬化。 - 出血与皮疹
老鼠牙齿尖锐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出血,伤口周围可能出现红斑、丘疹或水疱等过敏反应。
二、全身症状
- 发热
因感染或免疫反应,可能出现体温升高(可达38℃以上),伴随出汗、乏力。 - 头痛
头部钝痛或搏动性疼痛,可能伴随恶心呕吐,需警惕颅内感染风险。
三、潜在严重风险
- 感染风险
老鼠携带多种病原体(如汉坦病毒、破伤风杆菌),可能引发伤口感染、败血症等。 - 传染病风险
需警惕出血热(表现为眼红、腰痛)和鼠疫(高热、脉搏加快),但鼠疫潜伏期短(1-3天),出血热潜伏期约7-14天。
四、紧急处理建议
- 立即处理伤口
用肥皂水和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碘伏消毒,避免包扎过紧。 - 及时就医
尽早就诊评估是否需要注射破伤风疫苗、出血热疫苗或抗生素。 - 观察症状
48小时内密切监测体温、伤口变化及全身症状,如出现高热、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
提示:清明期间野外活动需做好防护,避免接触野生动物。若伤口较深或症状加重,请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