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病学史
患者发病前常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蛙、蛇等可能携带幼虫的食物史,尤其是黄鳝、泥鳅等。 -
临床表现
- 皮肤型:典型表现为游走性皮下包块、匐行疹或局部红肿瘙痒,常见于四肢、躯干等部位。
- 内脏型:根据寄生器官不同症状各异,如脑部感染可致头痛、癫痫,眼部感染可致视力下降,胃肠道感染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伴发热、乏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 病原学检查:通过组织活检(如皮下结节、病变组织)发现颚口线虫幼虫或虫体可确诊。
- 血清学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或金标免疫渗滤法(DIGFA)检测特异性抗体,阳性结果支持诊断。
- 影像学检查:CT/MRI可定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实质损伤、脊髓神经根炎),超声可辅助发现内脏异常病灶。
- 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是常见表现。
-
鉴别诊断
需与广州管圆线虫病、猪囊尾蚴病、曼氏裂头蚴病等鉴别,主要依据病原学检测及临床表现差异。
总结:诊断需综合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实验室证据(如病原体发现或抗体阳性)及影像学结果,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后确诊。早期诊断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