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标准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病原学证据,具体如下:
一、临床诊断依据
-
主要症状
- 发热(体温可达40℃以上)、乏力、嗜睡、易出汗等全身症状。
- 贫血相关表现:皮肤黏膜苍白、黄疸(眼结膜及皮肤黄染)、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 严重病例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血尿或茶色尿。
-
流行病学史
- 接触家畜或宠物史,或存在昆虫叮咬等传播途径暴露。
二、实验室检测标准
-
病原学检查
- 血液涂片镜检:通过瑞氏染色法观察红细胞表面附着的附红细胞体(呈环状、哑铃状等形态),需注意感染初期或慢性期病原体数量较少可能影响检出率。
- 红细胞感染率评估:
- 急性期:红细胞感染率≥80%,每个红细胞附着4-6个病原体。
- 中晚期:感染率达100%,红细胞破损呈锯齿状。
-
血液学及生化指标
- 全血细胞计数:显示再生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升高。
- 肝功能异常:血清胆红素升高(尤其直接胆红素),提示黄疸及肝损伤。
-
分子生物学检测
- PCR检测:检测血液或骨髓中附红细胞体DNA,特异性高,适用于早期或低载量感染。
三、鉴别诊断
需排除以下类似疾病:
- 李斯特菌病:以发热、脑膜炎表现为主,无红细胞附着病原体。
- 肝片吸虫病:粪便中可检出虫卵,伴肝区疼痛及胆汁淤积。
- 其他溶血性贫血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需结合Coombs试验等排除。
四、诊断分级
- 疑似病例:符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但未检出病原体。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血液涂片或PCR检测确认病原体存在。
注:诊断时需结合病程阶段(急性/慢性)及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必要时重复采样或联合检测以提高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