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治疗
- 急性期管理:需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处理局部脓肿(如切开引流)并清除坏死组织。
- 慢性期处理:需手术清创,切除窦道、感染性肉芽及死骨,直至正常颅骨暴露,术后持续抗生素治疗。
- 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摄入,必要时通过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
二、药物治疗
- 抗生素选择:
- 急性期经验性使用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钠等广谱抗生素,后续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调整敏感药物(如万古霉素)。
- 治疗周期通常需6周以上,确保彻底清除感染。
- 局部用药:术后创口可用含庆大霉素的溶液冲洗,并放置抗生素纱条引流。
三、手术治疗
- 手术指征:
- 已形成脓肿、窦道或死骨;
- 慢性感染反复发作;
- 合并硬膜下脓肿等并发症。
- 手术步骤:
- 切口设计:根据病灶位置选择“S”形或马蹄形切口,确保显露充分且不影响血供。
- 清创处理:彻底切除病变颅骨至健康硬脑膜,清除死骨、肉芽及异物,避免损伤正常组织。
- 术后护理:放置引流管48小时,缝合后定期换药,观察感染迹象。
四、并发症处理
- 颅内感染:若术后出现发热、头痛,需腰穿明确诊断,联合鞘内给药。
- 脑脊液漏:需二次手术修补。
五、原发病灶处理
若由鼻窦炎、中耳炎等引发,需同步治疗原发病灶以防复发。
提示:颅骨骨髓炎需早诊断、早治疗,严格遵医嘱用药及复诊,避免自行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