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发性硬化的药物治疗需根据疾病阶段、症状严重程度及个体差异进行选择,具体药物如下:
一、急性期治疗
-
糖皮质激素
- 甲泼尼龙:作为一线药物,通过大剂量冲击治疗(如1g/d静脉滴注,5-7天后改为口服泼尼松并逐渐减量)快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神经功能缺损。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适用于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者,初始剂量80U/d静脉注射,后逐步调整剂量。
-
免疫抑制剂
- 环磷酰胺:用于快速进展型或激素抵抗的患儿,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控制病情进展,但需严格监测副作用。
二、缓解期疾病修饰治疗(DMTs)
- β干扰素
- 可降低复发频率和MRI病灶活动性,延缓疾病进展,需长期使用。
- 硫唑嘌呤
- 作为免疫调节剂,适用于长期维持治疗,常用剂量2mg/kg/d,需定期评估肝功能和血常规。
- 新型靶向药物
- 抗CD20单抗(如奥瑞珠单抗):选择性清除B细胞,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炎症,适用于难治性病例。
三、对症治疗药物
- 神经功能恢复与营养药物
- 胞二磷胆碱:促进神经修复,250mg/d肌注。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DFGF):改善神经传导,1600U/d肌注。
- 痉挛与疼痛管理
- 巴氯芬:缓解肌肉痉挛,口服或鞘内注射。
- 卡马西平:针对神经痛或痛性强直发作,0.1g/次,3次/d。
- 情绪与认知障碍
- 帕罗西汀:改善焦虑或抑郁症状。
- 胆碱酯酶抑制剂:用于认知功能障碍的辅助治疗。
四、注意事项
- 个体化方案:药物选择需结合患儿年龄、病情活动性及药物耐受性,避免长期使用激素导致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生长抑制)。
- 联合非药物干预:如康复训练、针灸等,可提升整体疗效。
- 定期监测: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及MRI评估病情。
(当前时间:2025年04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