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结节病(neurosarcoidosis,N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非干酪性肉芽肿浸润。以下是关于其形成过程的详细信息:
1. 病因
目前,神经系统结节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数研究认为,它可能与基因易感人群暴露于某些未知的抗原有关,导致机体产生过度的肉芽肿性反应。
2. 发病机制
神经系统结节病的发病机制涉及以下过程:
- 肉芽肿形成:结节病性肉芽肿最常侵犯基底部软脑膜,导致其增厚,失去透明性,呈褐色,并形成小的斑块。这些肉芽肿主要由类上皮样细胞组成,并伴有多核巨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
- 炎症反应:炎症可累及脑膜动脉、静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外膜,较少侵犯血管中层。内膜完整。这种炎症反应会导致脑膜和脑实质的损害。
3. 病理变化
- 脑膜损害:脑膜血管周围可见均匀分布的多发性非干酪性肉芽肿或肉芽肿性血管炎。
- 脑实质损害:脑实质的损害多位于幕上,呈占位性病变,病灶可以是单个或多个,与周围组织的界限不清,少数可有包膜。
- 脊髓损害:脊髓外观可正常、萎缩或类似髓内肿瘤,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灰质及白质均可有肉芽肿浸润,常伴有侧索和后索脱髓鞘改变。
- 周围神经损害:主要在神经外膜与神经周围间隙的小血管有较小的多发性肉芽肿,可伴有轴突变性和脱髓鞘改变。
- 肌肉系统损害:肌内膜和肌束膜有肉芽肿浸润,疾病早期肌纤维可不受侵犯,以后可发生广泛性肌纤维间隙浸润,肌纤维变性被结缔组织代替。
4.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结节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取决于肉芽肿累及的部位和范围:
- 脑部损害: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癫痫发作、尿崩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偏瘫、偏盲、失语等
- 脊髓损害:较少见,表现为腰痛、腿痛、无力、感觉减退或缺失、截瘫、大小便障碍等。
- 周围神经损害:常见症状包括单神经炎、多发性神经根病变、Guillain-Barre综合征、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等。
- 肌肉系统损害:可表现为肌肉无力、肌萎缩、肌痛、肌肉结节存在等。
5. 诊断
诊断神经系统结节病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MRI、CT)、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检查、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水平)和组织学活检。组织学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因其侵入性,通常在其他检查无法确诊时才考虑。
6. 治疗
目前尚无治愈神经系统结节病的方法,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手术和放射治疗来控制症状和病变进展:
-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是主要治疗药物,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也可用于辅助治疗
- 手术治疗:当出现较大的肿块压迫神经组织时,可考虑手术切除
- 放射治疗: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手术后复发的患者,放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7. 预后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患者预后较好,而慢性病程患者预后较差。神经系统结节病的复发率较高,治疗需要长期管理
神经系统结节病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免疫系统对未知抗原的过度反应,导致非干酪性肉芽肿的形成和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