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锥虫病的临床表现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症状差异显著:
一、初期(感染后2-3天至数周)
- 锥虫性下疳:被感染采采蝇叮咬部位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直径3-10 cm,伴疼痛及压痛,质地较硬,偶见水肿液内含锥虫;
- 淋巴结肿大:常伴随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多无压痛。
二、血液淋巴期(Ⅰ期,感染后数周至数月)
- 全身性症状:
- 反复发热(不规则或间歇性高热)
- 剧烈头痛、关节痛、肌肉疼痛
- 皮肤瘙痒及暂时性皮疹(胸背部多见)
- 特征性体征:
- 全身淋巴结肿大,Winterbottom征(冈比亚型以颈后三角区淋巴结肿大为主)
- 脉搏增快、结膜潮红、乏力
- 进行性消瘦,体重显著下降
三、神经期(Ⅱ期,感染后数月或数年)
-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 昼夜节律紊乱(白天嗜睡、夜间失眠)
- 共济失调、肌肉震颤、痉挛
- 意识障碍(反应迟钝、神志迷乱、记忆力减退)
- 言语含糊、步态异常,严重者昏迷
- 全身恶化:
- 进行性营养不良
- 完全丧失自主进食能力
注:罗得西亚锥虫感染病程更急骤,数月内即可进入神经期;冈比亚锥虫感染常呈慢性过程,潜伏期可达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