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剖基础
该疾病的核心是希氏束(至少远端)、希-浦系统(包括左右束支及分支)和心室肌共同构成折返环路。当这些传导组织发生病变(如纤维化、传导阻滞)时,可能形成局部传导延迟或单向阻滞,为折返创造条件。 -
折返类型
根据激动传导路径不同,可分为两类:- 束支阻滞型:左束支的两个分支与右束支形成环路,QRS波呈逆传束支阻滞图形。
- 分支阻滞型:右束支与左束支的一个分支构成顺传支,另一分支作为逆传支,QRS波呈分支阻滞图形。
-
电生理机制
- 折返激动需满足“双径路”条件,即同一传导路径存在传导速度差异或不应期差异。
- 激动通常逆传通过希氏束及房室结,若心房未脱离不应期,可能进一步逆传至心房。
- 根据折返方向分为A型(右束支前传)、B型(左束支分支逆传)和罕见C型(右束支逆传)。
-
诱发因素
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占50%),也可见于心肌炎、缺血性心肌病等。希-浦系统退行性变或传导异常是持续折返的关键。
总结来说,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希-浦系统病变导致传导路径异常,形成可维持的折返环路,从而引发快速、规律的心室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