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BBRV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由希-浦系统大折返引起。针对这种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基础手段之一。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及其效果:
-
利多卡因
- 作用机制:属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的钠通道,减少钠离子的内流,从而降低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自律性,终止或预防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
- 适用情况:在急性发作时,若患者意识丧失,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及迅速给予利多卡因进行电复律治疗;若患者意识未丧失但有明显症状和体征,且心室率较快时,也可使用利多卡因。
- 注意事项:利多卡因在体内的代谢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肝脏功能、肾脏功能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和药物血药浓度,以避免药物过量导致的不良反应。
-
胺碘酮
- 作用机制: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心肌细胞的钾离子通道,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同时对钠通道和钙通道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的效果。
- 适用情况:当利多卡因无效或患者不能耐受利多卡因时,可选用静脉推注胺碘酮;对于反复发作的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胺碘酮也可作为长期治疗方案的一部分。
- 注意事项:胺碘酮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肝功能受损、心电图QT间期延长等,需要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
普鲁卡因胺
- 作用机制:与利多卡因类似,同属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抑制钠离子通道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 适用情况:当利多卡因无效时可选用普鲁卡因胺,但使用时需注意其可能引起的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 注意事项:在使用普鲁卡因胺之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对于血压偏低的患者应谨慎使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如有低血压发生应及时处理。
总的来说,以上这些药物在治疗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中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具体使用哪种药物以及药物的剂量、使用方法等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