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室扑动与颤动的形成机制主要与心肌电生理异常有关,具体病因及影响因素可归纳如下:
一、基础病因
-
器质性心脏病
冠心病(尤其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疾病导致心肌细胞损伤或电传导异常,引发心室多点自律性增高及复极不均,形成微折返。 -
电解质紊乱
严重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会破坏心肌细胞膜电位稳定性,干扰正常电信号传导。 -
药物毒性作用
洋地黄、奎尼丁、氯喹等药物过量或中毒可直接损害心肌电生理功能。 -
电击或雷击
外部电流干扰心脏电活动,可能导致心室电风暴。
二、其他高危因素
-
遗传性因素
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或基因突变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
代谢与缺氧状态
休克、呼吸衰竭等导致心肌细胞无氧代谢异常,引发细胞内钙/钠离子超载及钾离子丢失。 -
医源性操作
心脏手术、导管消融、电除颤等可能短暂干扰心脏电稳定性。
三、诱发因素
- 生理性刺激: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增加心脏负荷,加剧心肌缺血或电活动紊乱。
- 疾病进展:慢性心肌损伤、心肌肥厚等基础病变在急性缺血时更易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
病理机制总结
心室扑动与颤动的核心机制是心肌复极不均导致的“微折返”或自律性异常升高,使心室失去协调收缩能力,最终导致无效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