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治疗
-
中药调理
- 常用方剂: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四神丸(温肾散寒)、参苓白术散(补脾胃)等,需遵医嘱用药。
- 经验方:部分医师建议用理中汤加苍术(30-50g)增强燥湿止泻效果,或用仙鹤草代替人参补益。
-
艾灸/针灸
- 艾灸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或针刺中脘、天枢等穴,可温阳散寒、调理脾胃。
-
其他疗法
- 穴位注射:选天枢、上巨虚穴,注射黄连素或维生素B1/B12。
- 耳针:取大肠、脾、肾等穴位,毫针刺或贴压王不留行籽。
二、饮食调理
- 避免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如冰饮、肥肉、辣椒等。
- 推荐温热易消化食物:山药粥、红枣粥、小米粥、羊肉汤等,可补益脾胃。
- 注意补水:腹泻易致脱水,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
三、生活习惯调整
- 腹部保暖:避免受寒,尤其注意腰腹部保暖。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 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但避免剧烈运动。
四、注意事项
- 及时就医:若腹泻严重(如水样便、频繁呕吐)或持续不缓解,需立即就医,以防虚脱或并发症。
- 辨证用药:虚寒泄泻需与湿热型、肝郁型等区分,用药前建议咨询中医师。
通过以上综合调理,多数虚寒泄泻可逐渐缓解。若症状反复,需排查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潜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