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
- 疼痛:被咬部位可能出现刺痛或灼热感,属于千足虫释放的神经毒素刺激神经系统的反应。
- 局部红肿:皮肤因炎症因子释放和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红、肿胀,可能伴随瘙痒。
- 皮疹或水疱:过敏反应可能导致红斑、丘疹或水疱,严重时可能出现坏死组织(表现为黑色或褐色斑块)。
- 瘙痒:炎症反应和毒素刺激可能引发皮肤瘙痒,需避免抓挠以防感染。
需警惕的情况:
- 若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或呼吸困难,可能是全身性过敏反应或感染迹象,需立即就医。
- 千足虫本身无毒,但部分人可能对其分泌物过敏,症状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处理建议:
- 清洗伤口:立即用大量肥皂水冲洗被咬部位,避免使用酒精。
- 冷敷止痛:可用冰块缓解疼痛和肿胀。
- 药物干预:局部可涂抹糖皮质激素药膏(如地奈德乳膏)减轻炎症;若过敏严重,需遵医嘱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
- 及时就医: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感染迹象(如化脓、高热),应尽快就诊。
预防提示:
避免直接接触千足虫,尤其是夜间或潮湿环境。野餐时注意清理周围杂物,减少虫类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