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梨形鞭毛虫病的形成过程主要与病原体感染、传播途径及宿主因素有关,具体机制如下:
一、病原体感染
-
病原体特征
该病由蓝氏贾第鞭毛虫(梨形鞭毛虫)引起,其包囊随污染食物或水进入人体后,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发育为滋养体,吸附于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 -
致病机制
滋养体通过机械性刺激和代谢产物损伤肠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肠道吸收功能障碍。
二、传播途径
-
粪-口传播
主要因误食被包囊污染的水或食物感染,包囊在体外环境抵抗力较强,可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或密切接触传播。 -
环境因素
卫生条件差(如饮水污染、粪便未无害化处理)是疾病传播的重要诱因。
三、宿主易感性
-
免疫力与营养状态
胃酸缺乏、免疫球蛋白低下或营养不良的个体(尤其是儿童)更易发病,且症状更严重。 -
无症状带虫者
部分感染者无临床表现,但可成为传染源。
四、病程进展
-
急性期
滋养体大量繁殖引发急性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粪便呈水样或糊状,恶臭明显。 -
慢性化风险
未及时治疗可转为慢性,表现为周期性稀便、营养不良或胆道系统并发症(如胆囊炎)。
该病的形成是虫体感染、传播链及宿主防御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防控需注重饮食卫生、水源管理及感染者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