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治疗
- 禁食与胃肠减压:明确诊断前需禁食,通过胃肠减压减少胃肠道压力,改善血液循环。
- 静脉补液与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能量及电解质,必要时静脉营养支持。
二、药物治疗
- 抗凝与溶栓药物
- 抗凝剂:如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用于防止血栓扩大。
- 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可直接溶解血栓。
- 血管扩张剂:如罂粟碱,可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血流。
-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长期预防。
三、手术治疗
- 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术:适用于血栓形成时间短、血管堵塞较轻者,直接清除血栓恢复血流。
- 肠切除术:若肠管已坏死,需切除坏死肠段以避免感染扩散。
- 肠系膜动脉旁路移植术:通过移植血管绕过血栓部位,恢复肠道供血。
四、介入治疗
- 经导管溶栓术: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栓部位,创伤小、恢复快。
- 球囊扩张与支架植入:扩张狭窄血管或植入支架维持血流,适用于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
- 机械吸栓:微创清除血栓,适用于急性期无肠坏死的患者。
五、术后及长期管理
- 持续抗凝/抗血小板治疗:预防血栓复发,需长期服用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
- 定期随访:监测血管通畅性及肠道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 早期干预:急性期(尤其8小时内)治疗效果最佳,可显著降低肠坏死风险。
- 多学科协作:需血管外科、消化内科等多学科联合诊疗,确保个体化方案实施。
提示: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血栓范围、年龄、基础疾病)综合评估后制定。若出现剧烈腹痛、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