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房扑动本身不属于典型的遗传性疾病,其发生主要与心脏结构异常(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等后天因素相关。老年人群由于器官功能衰退,更易因基础疾病诱发心房扑动。
-
部分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增加风险:某些基因变异(如SCN5A基因)可能使个体对心房扑动更敏感,但这种遗传倾向并非绝对,需结合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家族中,心房扑动发病率可能略高。
-
需注意鉴别诊断:若家族中存在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病例,建议通过心电图检查和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病因。部分年轻患者(如20岁以内)出现房颤/房扑,可能与遗传相关,但老年病例更多与后天疾病相关。
老年人心房扑动通常由后天疾病引起,遗传因素仅作为潜在风险存在,不具有直接遗传性。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心脏健康筛查,并积极控制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