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现丝虫病是一种由常现丝虫寄生于人体体腔、肠系膜、肾周围或腹膜后组织引起的寄生虫病。以下是处理常现丝虫病的一般方法:
诊断
- 临床症状:包括头痛、关节痛、神经精神症状、肝脾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 实验室检查:
- 抽出液检查:有积液者可穿刺抽液涂片镜检。
- 血象检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液可找到微丝蚴。
- 影像学检查:如X光、CT等。
- 病理学检查:组织切片、细胞学检查等。
鉴别诊断
应与盘尾丝虫病、欧氏丝虫病相鉴别,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
药物治疗:
- 甲苯达唑:疗效较好,100mg/次,2次/天,连服30天。
- 联合疗法:甲苯达唑和左旋咪唑联合使用,分次服用,疗程10~14天。
- 乙胺嗪:对常现丝虫成虫和微丝蚴作用不够满意,常需几个疗程,2~3周为1个疗程。
-
手术治疗:对于丝虫感染后期水肿、心包炎严重者可施外科手术治疗。
护理
- 饮食护理:保持饮食清淡,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保持水分平衡,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 生活护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蚊虫叮咬,使用蚊帐、驱蚊剂等防蚊措施。
- 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供心理支持,减轻心理压力,提供心理辅导。
预防
- 普查普治:及早发现患者和带虫者,及时治愈。
- 防蚊灭蚊: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
- 流行病学监测:加强对已达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地区的流行病学监测。
常现丝虫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心力衰竭、胸腔积液等严重疾病,患者应及时就诊,接受正规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