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体及传播途径
常现丝虫病由常现丝虫的成虫、微丝蚴或感染期幼虫寄生在人体组织引起。其传播媒介主要为奥氏库蠓、格氏库蠓等吸血昆虫,雌蠓在白天叮咬人体时传播病原体。感染阶段包括成虫(主要致病阶段)、微丝蚴和感染期幼虫,三者均可对人体造成损害。 -
致病机制
虫体寄生导致组织损伤和免疫病理反应,成虫在淋巴系统或淋巴结内长期寄生引发慢性炎症,最终形成淋巴水肿、象皮肿等典型症状。 -
高危因素
- 环境因素: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潮湿温暖,蚊虫滋生,增加感染风险。
- 卫生条件:缺乏有效防蚊措施或环境卫生差的人群更易暴露于感染源。
- 免疫力低下: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功能异常者易感性较高。
- 生活习惯:野外作业、露营等暴露于蚊虫叮咬机会增多的活动。
-
流行病学特点
病人和带虫者为唯一传染源,通过蚊虫叮咬形成人际传播链。中国曾通过综合防控措施消除该病,但部分热带地区仍需警惕输入性病例。
常现丝虫病的形成是病原体传播、环境暴露与个体免疫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需通过防蚊灭蚊、提高卫生条件等措施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