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综合征(INCPH)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为没有肝硬化的组织学表现但有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并且排除已知的可以引起门静脉高压的肝内外原因。
病因
-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可造成门静脉阻塞,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
- 门静脉狭窄:可引起门静脉部分、完全阻塞或门静脉血流增加。
- 门静脉血管瘤和肝内静脉动脉瘘等也可能是病因之一。
临床表现
- 反复呕血及黑便: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 脾肿大: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脾脏充血,引起脾肿大。
- 腹水:尽管没有肝硬化,患者仍可能出现腹水,可能与门静脉压力增高影响腹腔内液体的平衡有关。
- 腹痛:患者可能会感到剧烈的腹部疼痛。
- 消化不良:患者可能会有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
- 肝功能异常:有部分患者存在轻微的肝功能异常。
- 肝外症状:包括口腔溃疡、脱发、皮肤脆弱等。
检查
-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 门静脉造影检查:显示肝外门静脉无阻塞及狭窄。
- B超检查:肝脾是否肿大。
- 肝组织活检:显示不规则肝包膜增厚、门静脉区纤维组织增生、小叶结构轻度变形等。
诊断
- 临床及放射学检查:有肯定的门静脉高压,包括明显的脾肿大,食管静脉曲张,反复上消化道出血,而肝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
- 门静脉造影:显示肝外门静脉无阻塞及狭窄。
- 肝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的特征性改变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 其他原因引起的窦前性阻塞:如先天性或复发性肝纤维化。
- 窦后性阻塞引起的门脉高压症:如肝静脉阻塞。
- 窦性或肝内窦后性阻塞引起的门脉高压症:如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引起的肝窦周围纤维化。
- 肝外型门静脉血栓形成或狭窄。
并发症
- 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狭窄、门静脉血管瘤和肝内静脉动脉瘘等。
- 脾功能亢进、休克等。
治疗
- 保守治疗:对无出血或很少出血的病人,可采用保守治疗。
- 手术治疗:对需手术者,可采用脾切除加脾肾静脉吻合术。
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综合征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定期进行医学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干预和管理,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