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Bidirection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BVT)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其特征在于同一导联中出现两种形态相反的宽大畸形QRS波按顺序交替出现。这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通常与心脏内特定条件下的电活动异常有关。
发病原因
BVT的形成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
洋地黄中毒: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严重心肌病变、心肌缺血、缺氧和心脏扩大的情况下。洋地黄类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时使用广泛,但如果剂量不当或患者对药物特别敏感,则可能导致中毒,从而引发BVT。
-
器质性心脏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肌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而影响心脏电信号传导。
-
电解质紊乱:例如低钾血症,这可能会影响心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功能,改变动作电位特性,导致异常的心脏节律。
-
药物及毒素:除了洋地黄之外,其他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也可能引起类似症状;乌头碱中毒也是一个已知的原因。
-
家族遗传史:一些研究表明,某些类型的BVT可能具有遗传背景,特别是那些与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相关的病例。
-
心脏操作相关刺激:在进行心导管检查或者心脏外科手术过程中,机械性的刺激有时也能诱发BVT。
发病机制
关于BVT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双源性室性激动:这种情况指的是两个不同的异位起搏点分别位于左心室和右心室,它们轮流发放冲动,造成QRS波群的形态交替变化。根据QRS波的不同表现形式,可进一步分为心内膜下浦氏纤维末梢型、右束支阻滞型以及高位束支阻滞型三种类型。
-
单源性室上性激动:当一个室上性异位起搏点位于房室交接区,并且该冲动交替地沿左右束支下传时,也会产生类似的QRS波交替现象。不过,严格来说,这不是真正的BVT。
-
混合性激动:如果存在一个异位起搏点位于心室内,另一个位于房室交接处,两者交替发放冲动,则会形成复杂的QRS波形态变化。
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状态,其发生往往与心脏内部环境的改变密切相关。无论是由于药物作用、代谢异常还是结构性心脏病,都可能导致心脏电生理特性的改变,最终触发这一特殊类型的心动过速。对于疑似患有BVT的患者,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评估至关重要,因为未经治疗的BVT可能会迅速恶化为更危险的情况,如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了解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