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毒素成分
鱼胆含有鲤醇硫酸酯钠、牛磺胆酸盐、氢氰酸、组胺等毒性物质。这些成分可直接破坏细胞膜(如鲤醇硫酸酯钠),抑制细胞呼吸链(如氢氰酸),或引发过敏反应(如组胺)。 -
中毒途径
- 生吞鱼胆:民间误信鱼胆可“明目”“解毒”,生吞鱼胆是主要中毒方式。
- 摄入量:成人误食1个(约1.75公斤鱼)或4-5个小鱼胆即可中毒。
-
症状表现
中毒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随后可能发展为肝损伤(黄疸、肝功能异常)、肾衰竭(少尿、无尿)及神经系统损害(头晕、抽搐)。 -
高危鱼类
草鱼、青鱼、鲤鱼等淡水鱼胆毒性较强,且体型越大毒性越强。
预防关键:避免生食鱼胆,处理鱼内脏时防止胆汁污染,发现误食需立即就医。目前无特效解毒药,治疗以催吐、洗胃、血液净化等支持疗法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