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不张的形成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具体原因与病理过程如下:
一、阻塞性肺不张(最常见)
-
支气管内阻塞
- 异物堵塞:如食物、玩具碎片等吸入气道,导致局部肺段或肺叶无法通气。
- 痰液或黏液栓: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等炎症导致分泌物黏稠,阻塞细支气管,尤其在婴幼儿狭窄的呼吸道中更易发生。
- 肿瘤或肉芽肿:如支气管淋巴结结核、血管畸形压迫支气管,或肿瘤直接阻塞气道。
-
支气管外压迫
- 肿大的淋巴结、肿瘤、血管异常(如肺动脉扩张)压迫支气管,阻碍气体进入肺组织。
二、非阻塞性肺不张
-
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 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或病毒性肺炎、休克等消耗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肺泡表面张力增高,肺泡塌陷。
- 常见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或严重感染后。
-
肺泡结构或功能异常
- 肺泡平滑肌痉挛、自主神经调节异常,或肺泡间交通支(Kohn孔)发育不全,影响气体交换。
- 剧烈疼痛(如肋骨骨折)、麻醉或药物(如吗啡)抑制呼吸,导致呼吸过浅,肺泡闭合。
三、先天性及发育因素
- 先天性肺不张
- 胎儿期肺发育异常,出生后肺组织无法正常充气。
- 胸廓或神经肌肉异常
- 脊柱侧弯、重症肌无力、膈肌麻痹等影响胸廓运动,分泌物滞留引发肺不张。
四、其他诱因
- 感染后遗症:肺炎、支气管炎等炎症消退后,纤维化或瘢痕形成导致肺组织收缩。
- 医源性因素:术后长时间卧床、麻醉药物抑制咳嗽反射,或胸腔积液/气胸压迫肺组织。
总结
小儿肺不张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发热)和影像学(X线/CT)明确病因。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清除异物、抗感染、雾化排痰或补充表面活性物质等。若发现肺不张范围大或持续存在,建议及时就医排查肿瘤、先天畸形等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