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诊断与评估
- 精准分型:通过病史、脑电图(EEG)、神经影像学(如MRI)等明确发作类型(局灶性/全面性)及癫痫综合征。
- 病因筛查:排查遗传代谢异常、结构性病变(如海马硬化)、免疫或感染因素,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
- 共患病评估:关注发育迟缓、认知障碍等共患病,综合评估患儿社会心理状态。
2. 治疗原则
-
药物治疗
- 一线用药:根据发作类型选择抗癫痫药物(ASM),如部分性发作可用奥卡西平(婴幼儿适用),全面性发作可选丙戊酸钠。
- 用药原则:早期规范用药,单药起始,缓慢增量;疗程至少2年无发作且EEG正常方可减停,减药周期需6个月以上。
- 特殊注意:2岁以下婴幼儿慎用丙戊酸钠(肝损伤风险),学龄期优先选择认知影响小的新型药物(如左乙拉西坦)。
-
非药物疗法
- 生酮饮食:适用于药物难治性癫痫(如葡萄糖转运体缺陷),需严格监测代谢指标。
- 手术治疗:针对明确致痫灶(如皮质发育异常)或神经调控(迷走神经刺激术),需多学科评估风险与获益。
- 免疫/基因治疗:针对特定病因(如自身免疫性脑炎、单基因突变)的靶向干预。
3. 急性发作处理
- 保持环境安全,避免误吸;侧卧位保护气道,记录发作时间及特征。
- 禁止强行按压肢体或塞入口中物品,若持续超过5分钟需紧急送医。
4. 长期管理
- 定期随访:每3-6个月复查EEG及药物浓度,监测肝肾功能。
- 生活护理:避免诱因(如过度疲劳、强光刺激),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生酮饮食期间)。
- 心理支持:减轻病耻感,指导家庭与学校沟通,提升治疗依从性。
提示:约2/3患儿通过规范治疗可实现长期无发作,但需坚持个体化方案,避免自行停药或尝试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