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千足虫咬伤面部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类:
一、局部症状
- 疼痛
被咬部位常出现刺痛、灼热感或钝痛,主要由虫体分泌的神经毒素刺激神经末梢引发。 - 红肿
面部皮肤因炎症反应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和组织水肿,表现为明显发红、肿胀,严重时可扩散至周围区域。 - 瘙痒
毒素刺激引发过敏反应,释放组胺等介质,导致持续瘙痒感,可能伴随抓挠后表皮破损。 - 皮疹或水疱
部分患者会出现纺锤形红斑、丘疹或张力性水疱,水疱内可能含清亮或浑浊液体。
二、全身症状
- 发热
毒素进入血液可能引发低烧(37.5°C-38.5°C),伴随头痛、乏力等。 - 过敏反应
严重时可能出现面部肿胀加重、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提示全身性过敏反应,需紧急就医。
三、特殊情况
- 眼部或黏膜接触:若虫体毒素溅入眼睛或口腔黏膜,可能引起剧烈疼痛、充血甚至视力模糊。
- 继发感染:面部皮肤破损后易发生细菌感染,表现为化脓、渗液或持续发热。
提示:面部皮肤较薄且血管丰富,症状可能比身体其他部位更明显。建议密切观察48小时,若红肿持续扩散、出现脓液或全身性症状,需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