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端(Ⅱ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方面:
- 原发性: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遗传有关。仅表现为碳酸氢根再吸收障碍,不伴有其他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障碍。可为散发性,婴儿多为暂时性;也可为遗传性,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为持续性。
- 继发性:常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可伴多种肾小管功能异常,以范可尼综合征最为多见。具体如下:
- 伴其他遗传病:如特发性范可尼综合征、胱氨酸病、眼 - 脑 - 肾综合征(Lowe 综合征)、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酪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糖原贮积病等。这些遗传性疾病可导致近端肾小管功能受损,影响碳酸氢根的重吸收。
- 药物和毒素肾损害:碳酸酐酶抑制物、甲基 3 - 色酮、马来酸中毒、重金属(钙、铅、铜、汞)中毒等。药物或毒素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干扰碳酸氢根重吸收的相关机制,如抑制碳酸酐酶活性等,导致碳酸氢根丢失过多,引起酸中毒。
- 其他:如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 综合征)、法洛四联症、肠吸收不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遗传性肾炎、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多发性骨髓瘤、淀粉样变性、慢性活动性肝炎、肾髓质囊性病、Wilson 病等。这些疾病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近端肾小管的功能,如多发性骨髓瘤中,轻链大量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而沉着于该处,导致小管上皮细胞离子转运功能障碍,进而影响碳酸氢根的重吸收。
从发病机制角度来看,可能通过以下环节使碳酸氢根重吸收过程受阻:
- 管腔侧钠氢逆转运蛋白功能异常产生钠氢交换障碍,泌氢不能进行,导致碳酸氢根无法被重吸收。
- 基底膜侧碳酸氢根钠协同转运异常,使重吸收回细胞内和胞内新生成的碳酸氢根无法回到血循环。
- 管腔侧或细胞内碳酸酐酶活性降低或被抑制,不能产生足够的碳酸氢根。
- 钠通透性障碍,氢则无法通过钠氢离子交换而被排出,影响碳酸氢根的重吸收。
- 细胞极性障碍、钠钾 ATP 酶活性下降、功能不足,或细胞内 ATP 生成减少,以及管腔侧广泛转运障碍等,均可引起广泛性酸化功能障碍,导致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