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治疗
- 休息与营养支持:患者需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病情重或营养状况差者,可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 饮食调整:清淡饮食,减少油腻、辛辣食物刺激,必要时限食乳制品(如半乳糖血症患者)。
二、药物治疗
- 利胆退黄药物:
- 熊去氧胆酸:促进胆汁分泌,改善胆汁淤积,适用于肝内胆汁淤积及部分肝外梗阻。
- 腺苷蛋氨酸(S-腺苷甲硫氨酸):改善胆汁排泄,用于酒精性或药物性胆汁淤积。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适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或重症胆汁淤积,需结合病理结果谨慎使用。
- 保肝药物: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等可保护肝细胞,减轻炎症。
- 抗感染治疗:感染性胆汁淤积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青霉素类)清除病原体。
- 其他药物:苯巴比妥可促进胆红素代谢,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可改善胆汁流量。
三、手术治疗
- 解除梗阻:
- 胆管结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或手术切开取石。
- 肿瘤压迫:手术切除肿瘤或放置胆管支架缓解梗阻。
- 肝移植:终末期肝病或药物无效者可考虑肝移植。
四、支持治疗
- 纠正电解质紊乱:监测并补充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
- 人工肝支持:重度黄疸可联合血浆置换、胆红素吸附等改善症状。
五、中医治疗
中药(如茵栀黄、苦黄注射液)可清热利湿、退黄;针灸辅助调节肝胆功能。
六、生活方式调整
- 戒酒:酒精性胆汁淤积需严格戒酒。
- 避免药物损伤:及时停用可疑致病药物(如某些抗生素、解热镇痛药)。
注意事项
- 病因治疗优先:如病毒性肝炎需抗病毒,胆管炎需抗感染。
- 及时就医:若出现高热、腹痛、意识障碍等急症,需紧急处理(如ERCP引流)。
建议患者尽早就诊,由医生明确病因后制定个体化方案。